杏彩平台客户端新华日报·文化产业周刊 让我们一起“读懂”新质生产

2024-03-26 04:24:41 来源:杏彩体育官网app 作者:杏彩体育平台登录

  “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习总的殷切期望,为全省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习总2023年在地方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到局集体学习时的系统阐述,再到浓墨重彩地将“新质生产力”写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这一系列的论断论述为各类生产要素和经营主体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发展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质生产力有何特色?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何意义?江苏应如何培育新质生产力?围绕新质生产力,还存有很多可探讨空间。本刊记者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读懂新质生产力》一书作者黄群慧教授进行了专访。

  磨刀不误砍柴工,厘清这些疑问,有利于全省学习把握、贯彻落实习总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记者:如何用一句话来总结,什么是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力,有哪些突出特点?

  一是创新主导。创新起主导作用,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遵循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形成逻辑。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技术,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能源技术,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产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创新发展。

  二是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基于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的新生产力观,按照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展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能力,是促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能力。

  三是开放融合。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催生万物互联社会的加速到来,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发展的全球化特征愈发鲜明。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在开放中不断拓宽生产力要素系统边界,支撑生产力结构系统的升级,并驱动其生产力功能系统的整体协调与全面发展。

  四是包容共享。生产力发展水平构成共享发展的物质基础。新质生产力发展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共同进步,发展过程中要践行人人参与、人人建设、人人享有的生产力发展观。尤其是在数字化趋势下,要提高数字经济发展的包容性,积极预防和消除城乡之间、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基础设施鸿沟,使数字经济红利尽可能广泛惠及社会大众。

  黄群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就是要求学会“弹钢琴”、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强调发展要素要优化组合、发展结构要平衡协调。

  从要素优化组合看,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从普遍联系的视角处理好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关系,形成各生产要素相互促进、相互适应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要充分发挥新型劳动者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活跃的主体作用,大力培育新型劳动者;要充分认识把握数据等新型劳动对象的属性,适应数智化时代的新挑战和新要求;新型生产工具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标志,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劳动工具具有的性的力量。

  从结构平衡角度看,要注意产业结构承载和区域结构布局,需注重平衡协调。一方面,从新质生产力产业载体上看,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注意把握产业体系的完备性、先进性和安全性的协同,重视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传统产业和产业链上,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另一方面,从新质生产力区域布局看,要围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等优化重大新质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按照习总要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黄群慧:推进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理论,新质生产力为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奠定了生产力理论基础。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大力发展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产能力,尤其是大力培育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力量。与一般意义的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高质量发展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要求发展具有创新是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需要、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五方面特性。同样,推动和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也不是一般意义的生产力,而是新质生产力。因此,新质生产力就是符合新发展理念、支撑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进生产力。

  黄群慧:发展新质生产力,尤其是要高度重视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人工智能是基于算力、算法和数据等关键要素发展起来的、引领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能够逐步使机器更智能,具有渗透协同性、颠覆创新性、自主生成性和高效赋能性,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未来,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快以人工智能全方位、深层次赋能新型工业化,要针对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原材料、能源电力、消费品等重点行业,构建重点行业大模型和工业知识库,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大力发展智能产品,以制造业全流程智能改造实现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

  记者:习总强调,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江苏要发挥传统产业优势,更大范围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应用,您有何建议?

  黄群慧:江苏是我国工业大省,在我国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未来,江苏面临着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工业由大向强转变的关键任务。江苏应该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新型工业化方面给全国做出榜样和示范。一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高水平自主技术要素供给;二是积极探索有效投资机制,加大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三是建立完善产业基础能力评估制度,加快实施针对“产业四基”的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四是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发展,以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五是积极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发展,实施绿色制造工程。

  记者: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该怎样避免发展“量”的同时忽视“质”的问题?在继续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又该如何继续发力?

  黄群慧: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产业结构载体,未来产业、新兴产业、新业态等有效承载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产业体系的技术密集度不断提高,2023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3%,快于全部投资7.3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9.9%、11.4%,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到13%。未来,要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提升产业体系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占比,积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元宇宙、下一代互联网、6G、量子信息、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

  围绕以新质生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塑造适配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形成充分弘扬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文化氛围和制度基础;二是深化使命导向的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建立长期主义的激励导向、容错机制,更好地实现中央企业的原创性技术策源地和产业链链主的使命;三是坚持市场中性原则,加快建设统一大市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确保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市场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平等地位;四是探索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经济治理和法律法规体系,健全通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获取报酬的市场化机制,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技术先进性与过程包容性的有效协同。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为系统要素,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本载体,以促进高质量发展、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功能取向。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新发展理念等概念和理论的提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和引领性的重大问题做出全新阐释,系统深化了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理论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内涵。

  培育新质生产力,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农业强国和数字中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要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载体。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物质技术基础。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塑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有利于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教育人才、收入分配、金融管理等各方面体制机制,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宏观经济调控,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

  作者介绍:黄群慧,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经济研究》主编,《经济学动态》主编,兼任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会长、理事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十四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计量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


杏彩平台客户端


【责任编辑:(Top) 返回页面顶端
Copyright © 2008 - 2020 m.hzdongrun.com All Right Reserved.杏彩平台客户端(中国)体育官网app登录 | 备案许可证: .